中国设计师品牌的成功路径该是怎样?
由于高大上时装媒体的宣传,我们似乎隐约有一条设计师品牌的成功路径,大致是这样的:从欧洲名校毕业,在大牌做几季实习,推出自己的系列在四大时装周走场秀,获了一个设计比赛奖,得到某媒体大咖赞赏,进入某家顶级买手店销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这个是童话故事,能否举出一个近年来现实的在商业上成功的例子?大概是没有的,或者说是不具备普遍性的。
我们常说No Business No Show,因为Fashion是一门Business。
现实是这样的,国外有才华的设计师先在大牌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当名声建立到一定程度,到大品牌去做创意总监,自己的品牌顺道做起来。这是国外设计师的生存路径,在中国这是行不通的。我们的独立设计师再出名也不会被中国的大型商业品牌请去做全职创意总监,因为一不具备商业眼光,二没有操盘能力,所以中国独立设计师不能遵循欧洲设计师的路径。
我们也不必羡慕韩国设计师,其实我们应该同情他们,他们的境遇比中国更滑稽。那边是纯纯的Show Business,因为那边没有足够的买手店支撑他们品牌按照时装的周期发展。你只要数一下你知道的韩国城市,就可以想象那里有多少家买手店了。那边有热闹的东大门,但是首尔时装周上这些走秀的品牌虽然都是在东大门设计中心走秀,但是却没有一个希望在东大门销售,这是怎样奇怪的现象,或许全世界都是受到时装媒体的蛊惑。
还好韩国有娱乐产业,设计师品牌可以与韩国明星结合,走出去的是K-Pop,不是K-Fashion。首尔时装周秀后没有Showroom,因为没有足够买手,所以不需要Showroom。那边的设计师品牌自己开一家小店,在一些网店寄卖,卖掉多少做多少,是手工作坊模式。去韩国的买手也没多少是去买货的,是去街拍的,是去直播的,是去吃炸鸡啤酒的。
那么中国独立设计师是否没有出路?当然不是,而是要看你想走在哪条道路上。就在上海时装周期间,“江南布衣”在香港上市了。在招股说明书上,“江南布衣”称其占据了中国设计师品牌市场10%的市场份额。那么我们的独立设计师们是否认为他们和“江南布衣”是在同一个战场上呢?如果是,那么你需要面对真正的市场竞争;如果不是,甚至对之嗤之以鼻,或者望而却步,那么you are not in this business,你要对你的“小确幸”感到满足。
“例外”今年在北京的时装周庆祝品牌创立20周年,“素然”也走过了10多年,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百货店的崛起一同起步的。同期启动的很多成功品牌,我们称之为“大淑女装”,大家走了不同的风格同样的路径。“例外”和“素然”保留了自己设计师品牌的基因,“ICICLE”则倡导舒适、环保、通勤,其核心都是为中国中高端女装市场输出产能。
独立设计师品牌面向的消费者难道不应该也是这批中高端消费者么?她们逛JOYCE,逛连卡佛,逛SKP,逛港汇恒隆,或者出国扫货。她们不就是为了买中高档女装么?谁能高效供给,谁就能赢得市场。而且大批8090后开始入市了,她们厌倦了快时尚,她们懂大牌,她们很识货,打动她们,其实并不难。
讲到这里说一下坊间曾经公认在上海做女装品牌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或许能有所启示。夫妻创业(股东关系牢固),一个设计一个销售(分工明确),在梅龙镇伊势丹有店(样板店,有业绩,当年还没有恒隆),然后就有可能复制放量了,至于后来的事情那是后来的事情,在此不表。
- 中国银行业境内外总资产达222.9万亿元2016.11.11
- 中国交通银行将连开4家境外分行 加速国际化布局2016.11.11
- 中国健康管理新业态或将领跑世界 “未病先防”将成潮流2016.11.11
- 第四届中国儿童大病救助论坛在京举行2016.11.11
- 中国电商引领全球购物嘉年华2016.11.11
- 报告称中国创新领域研发支出位列全球第二2016.11.11
- 全球气候治理:中国立场坚定不变 美国政策走向不明2016.11.11
- 中国消费形态升级 旅游成双11狂欢新热点2016.11.11
- 澳洲两乳企被暂停在华注册资格 涉及维爱佳等品牌2016.11.11
- 中国黄金集团一经理受贿329万获刑10年 罚金50万2016.11.11